10月27日,由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研究所、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协办的学术会议“形式语义学及其界面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咖啡吧顺利举办。
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中文系李旭平副教授主持,报告人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Louise McNally教授、浙江大学李旭平副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刘明明研究员、浙江大学吴义诚教授、德国杜塞道夫大学Hana Filip教授、湖南大学王莹莹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解志国副教授、南京大学罗琼鹏副教授和台湾“中研院”语言研究所林若望教授依次做了精彩的发言报告。
Louise McNally教授考察了英语中的HAVE句和“THERE BE”句中的有定效应后认为,这两种句子中的有定效应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的不同和谓词的语义有关。
李旭平副教授考察了汉语普通话中带有专有名词的存现句,分析了“有”和专有名词的语义以及量词“个”在这类存现句中的作用,认为量词激发了专有名词语义类型的转变。
清华大学外文系助理研究院刘明明讨论了汉语普通话表示存在的疑问词,探讨疑问词表示存在用法的机制和原则。
吴义诚教授通过对具体的例句操作分析了动态句法理论在处理汉语的语言事实上的优势,尤其是可以将语境纳入其中。
Hana Filip教授以捷克语后缀-VA-的分布作为证据,认为广义的类指句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基于归纳模型的类指,一种是基于“规则与规定“模型的特征句。
王莹莹教授考察了英语中的“Φ-able谓词”,对Maier(2016)的分析进行了修正。
解志国副教授考察了表示认识情态“要”,认为其只能出现在严格的比较结构之中,其量化力处于存在量化和典型的全称量化之间,以一个词素而不是命题作为直接论元。
南京大学文学院的罗琼鹏副教授对普通话中“还”的四种意义进行了统一分析,认为“还”的四种语义的共性是存在[+RISE]特征,但是其他语义参数和操作的不同使得它们呈现出差异。
林若望教授对现阶段汉语时制范畴的相关研究做了中肯的评价,并指出没有句法证据可以表明汉语中存在与英语对应的时制(tense)范畴。
此次研讨会还吸引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理工大学以及浙江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众多老师、研究生的参与。本次会议对形式语义学及其界面研究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是国内首次召开的专门的形式语义学国际会议,对于提升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提升浙江大学的国际形象和相关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取得了圆满成功。
供稿: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中心
照片:杨锐;
撰稿:刘星、程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