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学术动态

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媒介融合与出版进路”讲座成功举办

编辑: 时间:2021年10月08日

2021924日上午,由出版产学研青年创新学术工作坊承办的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西四310举行。武汉大学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徐丽芳教授受邀以”媒介融合与出版进路“为题主讲此次沙龙,与谈人为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袁亚春老师,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专聘副总编辑陈洁教授主持本次讲座。除了主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师生参加讲座之外,还有来自浙江大学总编办、数字出版部等编辑和浙江工商大学蒋三军老师等嘉宾。


此次讲座,徐丽芳老师从媒介融合与再分化出发,结合国内外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延申至融合视阈下的数字出版,并高屋建瓴地指出出版进路,深入探讨出版产业如何发展。徐老师首先回到原点去探究何为”媒介“。接着,“内容与形式哪个更重要?”徐老师抛出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媒介即讯息”,“意义”是媒介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核心的“内容”,但其沟通需要适当的中介。其中载体系统的物理特点和性能决定了该媒介可被编码的信息类型和形式,即媒介的可供性。形式与内容是相互作用的,从长时间段来看,形式往往决定内容,而在短时间段内,内容的重要性会得到凸显。随后,徐老师由里而外,从三方面分析了何为媒介融合。“融合视阈下的出版还是出版吗?”讲座随后扩展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产业该如何发展的实际问题,徐老师认为,传统出版企业只有完成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任务,才有望成为数字出版甚至更大的数字内容产业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是艰难但必要的。徐老师从资源的进路、价值主张的进路、产业的进路三方面深刻阐述了出版企业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的转型方向。


在与谈环节,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袁亚春老师对媒介融合的主题感触极深,他强调融合的本质是创新,要关照出版行业的变化与新出路,通过融合产生新价值。袁老师指出,融合逻辑,一是市场的逻辑,要解决出版的动力问题;二是技术逻辑,要解决效率问题;三是制度问题,要响应国家对数字出版的倡导,延续出版生命。数字出版就是出版,出版就是数字出版,袁老师讲述了浙江大学出版社关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出版故事,认为出版宣传必须线下与线上联动传播,并发挥高校出版社的优势,丰富研究资源,凸显PGC力量。



来自浙江大学出版社的老师和浙江工商大学的老师均深受启发,纷纷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向徐老师就有关传统文化资源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图书资源电子化、出版课程命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学生们结合自身专业就进入历史范畴的现代文学如何跟上时代潮流等问题向在场各位嘉宾进行请教。这场来自学界和业界不同角度的探讨,使得师生们对出版业的发展形式和未来趋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文:陈企依 图:严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