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其他  学术动态

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新媒体业的田野研究与民族志写作

编辑: 时间:2025年04月14日

2025年3月16日上午,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主办的“新媒体业的田野研究与民族志写作学术沙龙”在紫金港校区成均苑3幢223报告厅举行。

本次沙龙由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田元主持,云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苏涛、大理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特聘教授张文娟、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副教授张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讲师刘念四位学者主讲,吸引了数十名师生交流参与本活动由第三十一届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资助,该基金由香港实业家董建华先生家族设立,长期致力于支持人文社科领域的青年学者开展跨学科前沿研究


苏涛教授以《影像民族志作为方法:大围埂村的田野反思》为题,分享了其拍摄回族村开斋节纪录片的实践与困惑。面对文化部“节日志”项目对“忠实记录”的要求,苏涛团队提出“现场拍摄原则”与“叙事线索平衡”的策略,先后四次介入田野,通过提前驻村、补拍关键场景平衡文献记录与艺术表达。苏涛坦言,纪录片《新月》的创作中,既要避免过度导演化,又需兼顾观众体验,“如何在真实性框架内赋予影像生命力”成为核心议题。


张文娟教授聚焦《数字游民田野研究中的惑与思》,基于对大理、安吉等地的长期跟踪,揭示了国内数字游民群体的复杂性。她指出,西方定义的“数字游民”强调流动性,而国内群体更多呈现“准游民”特征,且深度嵌入乡村振兴政策。张文娟以大理草根社区NCC为例分析其“居间模式”强调需从身份协商、劳动实践等维度重新界定游民群体群体,并呼吁关注其“从反叛到回归主流”的独特路径。


张寅副教授的分享主题为《新闻民族志及其在数智时代的省思》,结合其资深记者转型学者的经历,探讨新闻业变迁对研究方法的影响。他批判“空洞的政策解读”,主张以民族志深描揭示行业阵痛,如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实际效用、传统媒体转型微短剧的困境等。张寅提出“信任关系构建”的田野策略,通过实习生介入新闻单位群聊、非正式访谈获取深层信息,强调“解释性研究”在揭示行业潜规则中的价值。


刘念老师以《微短剧:田野材料的“入”与“出”》为题,分享其对重庆麦芽传媒等公司的田野观察。她打破“微短剧=低质快销”的偏见,指出行业正朝“精品化与规模化”转型,并总结三大特征:项目制混合用工、卡点叙事工业化、轻专业主义实践。刘念老师特别提出微短剧研究需超越文本分析,关注“传播效率优先”的生产逻辑,并呼吁学界重视这一“实践先于理论”的鲜活领域。


沙龙尾声,与会师生就围绕位老师分享的主题开展了热烈讨论与观点探讨

从片场到社群,从乡村到云端,田野的开放性正重塑民族志研究的想象力。本次沙龙通过跨界对话,为新媒体业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多元反思,亦为青年学者锚定真问题、深挖“附近性”启发良多。